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的功能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2至13日在山东青岛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会开幕式,调研学校体育工作并召开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健全体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促进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代青年来接续完成。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走,怎么再次出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着我国体教融合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以学生为本、以体育活动和赛事为主体、以学生的学和练为核心、以健康为目的的体育发展理念赋予了学校体育改革新的发展特征。这种改革不仅体现了以教师的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还体现了对学生体育基本权利的普遍追求和充分尊重。

从人体科学的角度看,儿童少年时期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最重要、最有长效作用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对人的一生的健康都可能埋下隐患,许多中老年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就与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的运动不足、缺少锻炼、生活方式不健康相关联。

从学校体育的角度看,儿童少年时期也是培养运动兴趣、学会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的新的生活方式的最关键时期。

从人的全面发展观出发,学校体育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拼搏向上、敬畏规则、遵守法律、团队意识等品质,实现良习养成、身体强健等目标的最具活力、最有效益的手段。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身体、心灵和情感的相互碰撞、交融、体验和潜能的发掘,可使他们在道德、智能、体能、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促进,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同时,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可忽视。前些年社会关注到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出现了问题,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依然低迷。近些年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频繁出现。由此看来,学校体育的改革仅仅强调强壮体魄已不能完成育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任务。

树立体教融合、育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理念,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不能把体育课和学校体育活动变成知识课程的翻版。体育课和学校体育活动的核心是骨骼和肌肉运动,是在开放式情境的前提下,通过神经的多元刺激达到身体的锻炼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学校体育的改革要把德智体美劳体现在每一堂体育课,体现在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各个环节之中。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极大的功能黏性和纽带作用,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把德智体美劳连接起来,寓德育于无声,寓智育于其中,寓美育于创造,寓劳动教育于真实,充分体现体育的综合功能和引领作用。

此外,还要遵循体育综合育人的规律,对学校体育的目标、技能、知识、方法及人才培养体系等进行深刻变革,进而实现新时代体育综合育人的目标。

很多人都在问,学校体育的本真究竟是什么?其实学校体育的本真就是通过体育回归人的本来和真实,是通过一系列的身体运动、健身休闲、运动游戏和体育竞赛来体现人的尊严、激发人的自信、关爱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从而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和人格提高的教育目的。

体育具有培养人、滋养人的功能,体育可以锻造人的体魄、改变人的气质、塑造人的品格、端正人的灵魂。在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过程中,学校体育更要体现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通过体育运动来增进友谊友爱、加强合作团结,追求勇敢拼搏,崇尚集体主义、激发爱国主义情操。

体育既是“五育”之一,又是一个具体的课程。体育课程包括体育课、课间体育活动、课后运动锻炼以及学校运动训练等。在回归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了相当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刺激,是否使肌肉、骨骼、神经以及内脏器官都得到有效锻炼。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这句话讲的是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也是体育精神的本源。另一方面,体育也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但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拼搏精神、一种价值创造,一种突破极限、突破自我、突破我们看似不能够翻越的高山的精神和气概,这就是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