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图全方位“导读”艺术大师

广州图书馆再度推出“艺术盛宴”!“萨尔瓦多·达利——魔幻与现实”展览日前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大展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展出西班牙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自青少年时期至创作生涯晚期的31件代表作(复刻品),揭示其在绘画技法和艺术理念上的探索与重大创新,为公众了解达利的创作生涯与成就,感受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提供机会。据悉,该展览将展出至6月19日,广州图书馆还推出一系列配套活动,助力公众“读懂”艺术大师。

此前,广州图书馆已连续多年与不同机构合作举办大型艺术主题展览,成功地让达·芬奇、拉斐尔以及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的作品跨越国界走进图书馆,为公众带来图书馆里的“艺术盛宴”。

广州图书馆方家忠馆长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图书馆是市民的图书馆,是没有门槛的。公众不用担心看不懂艺术展,我们图书馆会围绕本次展览提供文献、书籍、讲座、创意活动等,全方位多资源助力公众‘读懂’艺术大师。”

作为与毕加索、胡安·米罗齐名的西班牙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萨尔瓦多·达利一直以其极具想象力、怪诞神秘的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而闻名。本次展览以创作年份为线索,以等比例复刻的形式,再现了达利从1921年到1983年创作的31幅作品。

作品的风格丰富多变,几乎贯穿了达利整个创作生涯,反映了达利受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风格影响,逐渐形成强烈个人风格的过程。作品呈现了达利在不同阶段的风格演变和创新探索,既包括他在青少年时期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而创作的《拉斐尔式脖颈的自画像》(约1921年),也包括他在超现实主义阶段早期运用“双重图像”手法创作的第一批画作之一《隐形人》(1929-1932年),以及他在热衷科学和原子理论的“核神秘时代”创作的《卡拉巴思迪亚,天体构成的加勒提阿》(1952年)等代表作。展览还展出了达利生前创作的最后一幅油画《无题·燕尾与大提琴·突变系列》(约1983年),体现了画家晚期极为抽象化、意象化的艺术风格。

为了让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达利的创作风格,展览现场还根据达利的两幅画作《速度感》(1931年)和《活体静物》(约1956年),分别搭建了可供公众拍照“打卡”的实物场景。其中《速度感》与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为同年创作,画中广为人知的“软钟”意象被认为是达利对时间相对性的象征性表达;而《活体静物》则展现了这位著名艺术家在“悬浮”概念上的前卫探索。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两处打卡点都有不少读者在拍照留念。

展览期间,广州图书馆以馆藏文献为基础,邀请高校专家、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力量,策划推出“一个天才的自白——达利文献展”“艺术——让想象力飞得更高”书展以及专家讲座“怪诞的源泉——萨尔瓦多·达利艺术中的母题与历史”等30余场配套活动,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非理性、神秘难解的图像背后隐藏着的现实逻辑,从“阅读”角度“打开”达利的艺术。

作为配套活动之一,展览导赏每逢星期五、六、日下午2:30举办,此外还有2场专门针对外籍群体的英文导赏。导赏团队成员既包括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专业教师,也包括广州图书馆的馆员,以及由高校学生和社会力量组成的“艺术周末”美育专业志愿者和多语言专业志愿者队伍。

“童眼看达利”活动则面向7-12岁的少儿读者,少儿读者通过理解达利作品的画面,尝试理解不同材料和图案,利用拼贴与绘画结合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梦幻世界作品。

广州图书馆还面向公众开展“这很达利”作品征集活动。读者可以模仿达利的作品及人物风格,尝试借助摄影、绘画、手工创作等各种形式,完成一件“这很达利”的作品,并向广州图书馆投稿。

广州图书馆方家忠馆长表示,“如果大家勇于参与互动上传作品,可以考虑把大家的作品也挂到这个负一层的展厅里展出。艺术品的生命力就在于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形式是理解和诠释艺术的最好表达。希望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品读艺术、了解艺术和创作艺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